强势的父母会伤害家庭,很多人都同意这一点。
父母强势,就容易给孩子施压,利用简单粗暴的手法解决家庭教育问题,而不是通过对话和协商。最直接的恶果就是屡见不鲜的自杀案例,经常出现的情况是,父母强势,女儿强悍、儿子懦弱。当然还有最极端的,看过《美国连环杀手》这部纪录片之后会发现,这些连环杀手大部分都成长在父母强势的家庭里,尤其是妈妈强势。
一
武志红在他那本著名的《为何家会伤人》里,讲过一个让人心酸的故事。
才读小学的小刚突然跳楼自杀了。他留下了一封遗书,说自己觉得无论怎样努力都达不到父母严格的要求,心里太累了。 小刚的父母是一对典型的强势父母,对小刚要求很严厉。他的父母经常给孩子说:我们对你很失望。小刚实在不想让爸妈再失望了,于是想到了死。 在自杀前,小刚找出了自己的存钱罐,把他攒了好几年的零花钱拿出来留给了爸爸妈妈。他说:我走了,你们以后就不需要那么辛苦了。如果我的这些钱不够,你们可以再加点,出去坐坐火车、轮船,玩一玩吧……不要再那么辛苦了。 坐火车、坐轮船,其实是小刚最想要的,但他太忙了,又不能达到父母的要求,没有这个机会。现在要结束生命了,他想让爸爸妈妈替他实现这个愿望。
武志红老师在书里说,这样的强势父母很多,他们看上去很强势,但内心都是充满焦虑的。有时候,自己无法排解这种焦虑,就会把情绪传递给孩子。他们很多人都喜欢给孩子说“为了你我们有多辛苦”,小刚的父母也一样。
其实,很多时候,他们给孩子的要求都是自己无法完成的事情,自己无法实现的心理需求,就直接投射到孩子身上。
以读书为例,我见过很多家长,自己是不喜欢读书的,但他们对孩子读书的要求很高。家里经常出现的情况是,父母在一边玩手机,一边不断呵斥孩子“赶紧去读书”。对于这些父母,强势经常是用来掩饰自己内心的无力。我特别害怕有一天看到这种场面:父母要求孩子读书,孩子回头就是一句:你们怎么不读,只让我读。这时候,家庭教育就会出现撕裂。
二
有一本书叫《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:他们是怎么做到的》,这本书里分析了13个国家5000多个孩子家庭的教育风格,结论很有趣,竟然是支持父母强势的。
作者认为,家长的教育风格对孩子的学习成绩影响很大,总体趋势是,如果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中的参与度越高,孩子的学习成绩就会越好。
但是,不同的国家,家长参与孩子学习的方式是不一样的。在美国,家长乐意以拉拉队的形式参与孩子的成长、学习,他们更愿意夸奖孩子,营造正能量的家庭氛围。
亚裔的家长则更像孩子的教练。他们倾向于对孩子严格要求,强势介入干预孩子的学习生活。不同文化的家庭教育模式不同:
美国小孩小时候家长要求比较松散,孩子慢慢长大,要求会越来越严格;亚裔家庭刚好相反,小时候要求严格,干预比较多,孩子长大后,这种严厉的管控会慢慢放松。
不同的模式结果如何呢?书中对比的结果是:美式拉拉队家长在孩子学习成长中完败给中式的教练式家长。
书中列举了四种家长和孩子的关系:
第一种是纵容式的,家长是孩子的朋友,允许孩子自由成长,这种关系在富裕家庭比较多;
第二种是忽略式的,家长只负责满足孩子最基本生活需求,其他一概不管;
第三种是集权式的,孩子必须听家长的,墨西哥裔家庭和黑人家庭这种情况较多;
第四种是权威式的,孩子做什么由家长说了算,同时,孩子也把家长视为可靠又可以依赖的人,亲子关系严格而又温暖。
这本书里作者认为,其实,权威式的关系是最高效的。
也就是说,孩子可以接受强势的父母,前提是父母能给孩子真正的指导,而非粗暴地控制,父母最好能跟孩子一起成长。
三
所以,父母可以表现得比较强势,但他们一定要知道,强势不代表他们可以粗暴地对待孩子,他们可以要求孩子去做什么,并说明自己的理由,但不能把孩子当作自己的附属品。
最重要的是,父母一定要学会在发现自己做错事的时候,给孩子道歉。
现在很多家长爱谈尊重孩子的意愿,会让孩子凭兴趣学习发展。这种理念其实只在理论上是正确,某种程度上甚至还是违背学习原理的。
孩子在成长的某个阶段,就应该去玩,不要过早学习知识。玩对他们很重要,可以教会他们生活常识,并在嬉闹中学会和同伴交流。
等他们到了合适的学习阶段,家长就需要对孩子的学习负起责任,家长可以尊重孩子的选择,比如他们想要学钢琴、学书法,但一旦选定,就必须让孩子坚持到底,不应该轻易放弃。很多家长美其名曰让孩子自主选择,但孩子的兴奋劲一过,就想放弃,这个时候,家长要适时地表现自己的权威。
学习本身是略显枯燥的,所有技能的基本训练都是乏味的。在这个阶段谈兴趣,没有意义,真正学习的乐趣是技巧熟练之后才能体会。孩子的乏味期,需要需要父母严格要求。
这种家长强势“介入”孩子的学习生活,会给孩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,养成好的学习习惯。问题是,这种“介入”请不要伴随恫吓和辱骂。
我们特别容易听到这种话:“写不完作业不许吃饭”“考不好成绩就打断你的腿”“我怎么生了你这么没出息的孩子”“你给我滚到房子里看书去”。请注意,这样的父母不叫强势,而是集权和粗暴。
在准备和孩子交流之前,所有的父母都应该记住一个前提:孩子是一个复杂的生命体,他们非常敏感,很擅长感受到父母的情绪,接收父母心理期望的投射,然后不断修正和反馈自己的行为,营建自己的感情世界。
严厉和权威是他们能够接受的情绪,因为随着成长,他们终归能明白严格要求的价值,会回到理解父母的路上;但同样,他们也会在某一天,对父母的粗暴和粗鄙做出自己的反馈,反抗,或者绝望。
四
陈道明是一位有着儒雅的霸气的演员,也是一位强势的父亲。与其他人不同的是,他会跟孩子道歉。
有一次,陈道明要和几个朋友出去吃饭,准备带女儿一起去。出门前,陈道明随手拿起一本书,问女儿某个字是什么意思,女儿不搭理他。陈道明不高兴,让女儿过来,女儿还是抗拒。
陈道明发火了,厉声呵斥道:靠墙站着去,不许跟我们出去吃饭。
出门之后,陈道明冷静下来,意识到自己的情绪过激了,于是又掉转车头回家接孩子。他进门第一件事情,就是给女儿道歉。女儿也已经冷静下来了,一面认错,一面也原谅了给自己认错的父亲。
父母懂得给孩子道歉,是一种极其难得情感交流和思维训练方式。
很多强势父母不愿意认错,是因为认错了,自己的权威性就会被削弱,以后还怎么管理孩子,这还是在顾忌自己的面子,而不是在教育孩子。一个不会认错的父母,传递给孩子的观念是:对错不重要,面子才是重要的。他们的孩子也会如此思考问题。
而一个会道歉的父母,首先是把孩子当成值得尊重的生命。道歉并不会减损父母的权威,而是让孩子感受到,权威也会犯错,错而能改,才是一个人不断成长的道路。在父母给孩子道歉时,强势和威严在悄悄地变成亲子之间的温情。
不管父母多强势,在道歉的时候,都是传递一个态度:大部分时候,我都是权威的指导者,但这不影响我也会犯错,我也需要继续学习,跟你一起成长。
父母会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孩子,什么是对的,什么是错的,这是在教会他们如何分析了理解世界,叫作“真伪判断”。有了这个心理基础,孩子的成长中才会有“道德判断”和“价值判断”,家长就是这样养成孩子积极、健康的三观。也只有这样,一个孩子才会走在理性成长的路上,他们的内心才不会扭曲,他们才会自我反省、自我成长、自我教育。
这样的孩子,在接受父母强势的安排时,想到的是权威的指导,而不是仆人服从主人。他内心会非常清楚:我不是一个卑微的灵魂在向权力屈膝,而是在向理性的安排低头。因为他知道,当他发现权威出错的时候,自己有机会和权威一起探索真理的方向。
这是一个理性的生命可以承受的压力,也是一个理性、温和的家庭最终的归宿。